挽明_帝王、后宫、历史_卢九德葡萄牙王承恩_TXT下载_最新章节列表

时间:2018-02-22 12:29 /青春小说 / 编辑:李婶
主人公叫葡萄牙,卢九德,王承恩的小说叫《挽明》,是作者富春山居倾心创作的一本古代历史、争霸流、穿越风格的小说,情节引人入胜,非常推荐。主要讲的是:毕竟庙堂上的争斗,必然是从都察院御史们的弹劾奏章开始的。是以,都察院的御史们,实际上就是京城消息最为灵通的人士。 如果能够早一天得知,这些御史们准备弹劾谁,弹劾...

挽明

作品字数:约619.8万字

阅读指数:10分

更新时间:2017-10-17 20:41

《挽明》在线阅读

《挽明》好看章节

毕竟庙堂上的争斗,必然是从都察院御史们的弹劾奏章开始的。是以,都察院的御史们,实际上就是京城消息最为灵通的人士。

如果能够早一天得知,这些御史们准备弹劾谁,弹劾的内容又是什么,那么他们也能预先做好准备,不至于在被御史当众质问时,的手忙胶峦,下不了台。

但是新政对于都察院官制的调整,使得陆澄源这些都察院中小团的意见领袖,正逐渐失去对于小团的影响能。这自然就让这些小团领袖们,自发的厌恶起新政来了。

是以当江南士绅在朝中的代表联络他们反击韩一良时,这些官员的把黄立极和韩一良联系在了一起,想要通过盐引案的风波,把首辅黄立极拉下马,从而中断正在继续的新政改革。

这些官员们好不容易找到了反击的机会,自然就想要策划的精密一些,不能再像去年那样因为思考不周而次次弹劾失败。

但是,皇帝突然跳出了盐引案和新政的范畴,直接向他们发问朝廷究竟是什么?这个不在他们计划中的问题,顿时让这些官员们面面相窥了起来,谁也不知应该怎么回答这个问题。

什么是朝廷?朝廷不就是古代皇帝接受臣子朝见和处理政事的地方么。到了今天的大明,朝廷更像是一个向天下发号施令的场所。

在座的官员虽然知这就是朝廷,但是他们心里也很清楚,这绝不是皇帝想要的答案。因此没有人愿意出来,回答崇祯的问题。

朱由检等待了一分多钟,见到依旧没有人主站出来,开始点名让人回答,“左副都御史你来说说,什么是朝廷。”

李夔龙楞了一下,:“臣以为,朝廷即陛下,陛下即朝廷,陛下一言出,而天下无有不从之理也。”

李夔龙公然谄于崇祯,顿时让在场的大部分官员为之不齿,出了鄙夷的神情。李夔龙却犹如没看到一般,只顾着拍着皇帝的马

对于这个回答,朱由检只是笑了笑,并未下什么结论,他随即又转了小半圈点了另一人问:“倪编修,你以为,什么才是朝廷?”

倪元璐沉思了片刻,不卑不亢的回:“秦以未闻有朝廷之说,秦灭六国,一统天下,把天下分为三十六郡,地方上设郡守县令治理地方,而在中央设立丞相、太尉和御史大夫管理郡县,方有朝廷之名。

汉朝袭秦制,在三公之下设九卿,分管各方政务。隋之为三省六部制,中书省决策、门下省审议、尚书省执行,由是官职大底定。到了两宋中书省职权扩大,同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,门下、尚书省遂废。

而到了本朝,废丞相设内阁,协助陛下管理六部及地方政务。因此臣以为,朝廷非独陛下也,乃陛下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也。”

“文彦博的理论么。”朱由检心里不以为然的想着,他盯着倪元璐看了许久,方才转过头去,寻找其他人问话去了。

待到崇祯转过头去,倪元璐才恢复了站姿,他边的翰林院同僚小声的对他说:“汝玉兄果然好胆。”

倪元璐面不改,并未搭理这位同僚的恭维。皇帝和士大夫共治天下,这是明代士人的政治理想。但是大明历代皇帝对于这一政治理念,显然是度不同,甚至是对立的。

最起码,太祖显然是不会赞同这一理念的。这位起于布的皇帝,连丞相都废除了,焉能让那些士子在他面谈论什么皇帝和士大夫共治天下的苟毗主张。

倪元璐虽然不清楚崇祯询问这个问题的用意,但是他却认为自己应该旗帜鲜明的表明自己的政治主张,而不是任由李夔龙之流混淆皇帝的是非观念。

在接下去的询问中,各位官员的回答,不是附和李夔龙就是赞成倪元璐所言,再无第三种标新立异的说法。

朱由检兜兜转转问了十几名官员,终于下了问话,负着手慢慢走回了台阶之上。

他站在御座之,一脸沉重的看着下方的官员说:“原来在尔等心中,朝廷包括的内涵居然是如此之狭隘,除了皇帝和士大夫之外,你们究竟把百姓放在了何处?”

不待下方的官员回话,朱由检扁块速的接下去说:“你们天天在朕的耳边说,民惟邦本,本固则邦宁。但是如何到了朝堂之上,就忘记了百姓的存在了呢?

我太祖高皇帝昔为何要删去《孟子》中:民为贵,社稷次之,君为。这一句?非是此句无上下君臣之,而是孟子这话说的不对。君、民、社稷,此三者乃浑然一不可割裂之事物。

无君之民不过是一团散沙,也非国之民众,不过是一群自私自利之徒,不能担当社稷之谓。而无民之君,非君也。是以君、民、社稷,三者一,存者同存,亡者同亡。

我太祖高皇帝本淮右布,因蒙元失其民,天下兵连祸结,太祖高皇帝怜民生之苦,是以起兵反元,立下救济天下百姓之宏愿,方才上承天命,开创我皇明一朝。可见,我皇明之天命,即在于维护百姓之利益。

朕才能平庸,也非嫡,这帝位原本与我并无竿系。先皇兄英明睿智,本是中兴我大明之英主,可惜天不假年,慧不寿,方将这大明江山托付于我。朕犹记得,皇兄临去之时,还殷殷嘱咐于我,曰:吾当为尧、舜。

朕登基之,常常思索,何为尧、舜?朕闻:世说尧帝的常生活是,茅茨不剪,采椽不斫,粝粢之食,藜藿之羹,冬裘,夏

而舜帝选贤任能,放逐四凶。故有:好问而好察迩言,隐恶而扬善,执其两端,用其中于民。其斯以为舜乎!之言。

尧、舜虽名为帝王而实为百姓,帝王唯有维护百姓之利益者,方可为尧、舜。故君王无私利,君王之利益者,即百姓之利益。朕既为大明天子,自然就要维护大明百姓的利益。

现在湘鄂赣皖四地数千万百姓因盐价而生活困苦,诸君不思如何解决,却纠结于谁该为百姓吃不上盐负责,诸君真的把百姓的利益放在心上了么?”

倪元璐张了张,终于还是什么声音都没发出来。而陆澄源等人则是脸,随着崇祯把太祖和天启帝搬出来之,他们之计算的一切应对手段都失去了作用。

在大明朝,臣下能够制约皇帝的武器,一个是圣人的大理,另一个则是祖制和祖训。者主要是舆论上的涯篱,皇帝接不接受,还要看他有多在乎自己的名誉。

比如像正德这样的皇帝,圣人的大理基本是难以说通的。而者则是实实在在制约皇帝的枷锁,不是成祖这样的雄主,是很难打破这些旧的规则的。

现在崇祯故意歪曲了太祖皇帝删改孟子言论的用意,在座的大臣们本不敢就这个问题同皇帝行争论。

君民一论,虽然看起来是对孟子民为贵思想的一步阐述,但事实上已经脱离了孟子对于君主和民众的观点,这实质上是世民选政府改头换面的说法。

如果崇祯不是假借太祖的名义阐述这个观点,那么在座的大臣们还能引经据典的同皇帝争论一番。但是涉及到太祖的话,他们很容易就会被政敌扣上非议太祖的罪名。

毕竟现在可不是团结一致的文官集团同皇帝争夺治政的权,在这些官员的边上,还有着想要对他们做出反击的政敌呢。

最让这些官员难受的是,崇祯借用天启皇帝的临终遗言,再次敲打了在座的官员们。皇帝这是在昭示,他继承大统乃是完全乎于礼法的,因此他拥有大明天子全部的权,而不是被文官们截取的,打了折扣的皇权。

黄立极抬头扫了一眼,那些刚刚还在起的弹劾自己的官员,现在一副手足无措的样子,角不由出了几分嘲讽的笑容。

☆、第566章 统和法统

当崇祯突然向群臣抛出了什么是朝廷的质问时,郭允厚还是有些吃惊的,因为这同他们此和皇帝商议时的计划有所不同。

不过在皇帝兜兜转转了一大圈之,又回到了当初设定好的路上来,让他终于松了一气。户部这次之所以愿意挡在击黄立极舆论的面,自然是想要把两淮盐引案的最大好处抓在手里。

对于能够不花什么代价就占据了未来两淮盐业四分之一的股权,还能从盐引案涉案人员上获得一大笔罚款,户部上下官吏还是很有兴趣的。

虽然户部拥有对各地盐运司的管理权,但是盐运司的主官盐运使的品阶是从三品,仅次于户部尚书,同户部侍郎同级。因此户部对于各地盐运司的管理权,还不及都察院派出的巡盐御史权大。

因此盐税虽然是户部最大的一项现金收入,但是户部官员在盐业上获得的好处,其实并不多。这也是为什么,户部易的把芦和河东两处盐场卖给了四海商行,而没有多加反对。

盐运司官员们富的流油,但是他们给予户部的节贡也不会了行情,也许对几个户部分管官员和户部尚书那里会有另外的馈赠,但是对于整个户部来说,盐运司的存在并没有超过其他地方衙门。

如果有机会让户部直接管理地方盐政,户部上下的官员自然不会去理会地方盐运司官员有什么想法,毕竟别人家的儿子再好,那也是别人家的儿子。

更何况,自崇祯登基以来推行的新政,使得户部官员的升迁呈现出了某种封闭的倾向。以往为了防止官员在某个部门做大,对于六部官员的任职采用的是流升迁的模式。

(873 / 1744)
挽明

挽明

作者:富春山居 类型:青春小说 完结: 是

★★★★★
作品打分作品详情
推荐专题大家正在读